石家庄学车网

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九种不良心态

石家庄学车整理2014-02-14

    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九种不良心态

    心理因素对安全行车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,经总结,以下九种心态容易引发交通事故。

    1、急躁心理。受利益驱动,急着赶时间、赶路程,赶趟数,路途速度越快,常常强超硬会。遇有狭窄、颠簸的路面不能及时减速,遇有道路堵塞或因气候变化迫使停车、慢行时烦躁不安。

    2、逞能心理。对自己技术水平估计过高,对事故隐患欠考虑,为在同行、亲友面前逞能,满足一时虚荣,而冒险行车。

    3、逞强心理。在路途中表现得处处不饶人,一路快速赶超。一旦被超,心存不服,往往与超车况速。会车时,抢占有利路面,窄道抢道,交叉路抢行,置交通法规于脑后,我行我素。

    4、财气心理。见来车超车失误,偏不减速让路,反给来车施加压力;见超车超越自车时别了一下方向,赶快加速追赶,超越时再别对方一把方向;晚上行车,见对方没有及时转换远光灯,自己也来个针锋相对;窄路相遇,见对方不做避让,自己也迎头赶上,谁都别想通过。

    5、麻痹心理。麻痹与侥幸同行。明明发现问题县城知道有隐患,因嫌麻烦、嫌误时,不作检查处理,小故障酿成大事故。

    6、放松心理。长途跋涉进入本乡木土;驶出交通管治较严的路段;通过人车混杂或堵车的路段进入开阔路面;在自己的家门口行车等。这些情况都容易使驾驶人放松心情,解除警惕,这个时候往往也是交通事故找上门的时候。

    7、慌张心理。遇有紧急情况,头脑发晕,不知所措。行车手续不全,明知故犯,违规行驶,非法运载,逃避检查等情况,都容易引起心理慌张,从而影响正常驾驶。

    8、负重心理。有种种心事压在心头,不能自觉解除。驾车时心情郁闷,“人在曹营,心在汉”,发现问题滞后,判断失准,操作失误。

    9、自满心理。开了几年车,没有发生过事故,自以为技术高超,从而不学习,不总结,骄傲自大,不接受亲友劝告,不吸取身边教训,处处自以为是。




随机阅读

【科目四题库】遇行人的礼让(二)

    驾驶职业道德和文明驾驶常识

    (七) 遇行人的礼让

    判断题(18)

    71) 行车中对出现这种行为的人不能礼让。(图4.8.5)

    

    答案:错误

    72) 行车中遇到这种行人需要保持较大的安全距离。(图4.8.6)

    

    答案:正确

    73) 驾驶机动车遇到这种情况时,要快速向左绕过。(图4.9.3)

    

    答案:错误

    74) 突然出现这种情况,驾驶人要及时减速或停车避让。(图4.9.4)

    

    答案:正确

    75) 驾驶机动车遇到这种情况的行人可连续鸣喇叭催其让道。(图4.10.2)

    

    答案:错误

    76) 驾驶机动车遇到行动不便的行人在路边准备过马路时,要提前加速通过。

    答案:错误

    77) 驾驶机动车遇到盲人横过道路时,要停车礼让。

    答案:正确

    78) 驾驶机动车遇到接听手机或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行人,要在临近时鸣喇叭警示。

    答案:错误

    79) 当行人出现交通违法行为时,机动车可以不给行人让行。

    答案:错误

    80) 行车中遇故意不避让车辆的行人时,可连续鸣喇叭加速通过。

    答案:错误

    81) 遇有注意儿童标志时,应加速通过,以防儿童突然横穿道路。

    答案:错误

    82) 遇儿童在公路嬉戏打闹时,应连续鸣喇叭,快速通过。

    答案:错误

    83) 行车中遇儿童在路边玩耍,要提前减速,谨慎驾车通过。

    答案:正确

    84) 行车中遇老年人在道路上行走影响通行时,可连续鸣喇叭催其让道。

    答案:错误

    85) 行车中遇老人横过道路,行动缓慢,可持续鸣喇叭催促。

    答案:错误

    86) 行车中遇到盲人和其他行动不便的行人,应该减速慢行,必要时停车。

    答案:正确

    87) 行车中遇残疾人影响通行时,应主动减速礼让。

    答案:正确

    88) 行车中遇缺乏交通经验的行人时,应提高警惕,控制好车速,做好随时停车或让行的准备。

    答案:正确

相关阅读

0311-85100859

首页驾校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