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大部分车主都是新手,在成为有车一族,享受汽车带来的各种乐趣之余,也不要忘记做一些必备的工作,好好对待自己的爱车,以免使爱车在夏季发脾气。同时避免因汽车本身的故障而造成交通事故,提出以下几点建议
步骤/方法
防混合气过浓。夏季气温高,汽油容易流动,同时热量孔膨胀,使汽油流量增加,且汽油 容易蒸发,导致混合气过浓。因此,应调小热量孔,调整加速装置与节气门摇臂连接的位置,适当降低油面高度,以减少供油量。
防气阻夏季汽油机燃料系统容易因温度升高而发生气阻现象,致使油路供油不足甚至中断供油。为防止气阻,可用石棉垫将汽油泵与排气管隔开,或用湿布将汽油泵包住降温。
防蒸发:高温下,油和水的蒸发量都将增加,油箱盖要盖严,油管要防止渗油;要经常检查水箱的水位,曲轴箱的机油油面、高度,制动总泵内的制动液液面高度及蓄电池内电解液液面高度等。不合规定时,要及时添加和调整。
防过热。为防止发动机产生过热现象,保养时应注意风扇皮带不能沾机油,以防打滑,皮带要保持一定紧度。长途行驶途中要注意适时休息,休息时尽量选择阴凉处,并打开发动机罩通风散热。当轮胎气压因受热而增加时,应立即停车降温,不然就有爆胎的危险,特别注意不得用放气或泼冷水的方法来降低轮胎气压和温度
防自燃、自爆。气温高时散热慢,汽车水箱的温度常常因为居高不下而影响发动机正常的功率输出,甚至可能引起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。高温也使得一些部件膨胀变形,轻者会加速部件磨损,重者会烧坏零件。同时,长时间使用车载电器、空调系统也会导致汽车的电路系统过热,如果各种电线或者电阻盒平时不注意保养,严重过热时甚至会导致汽车自燃。
文章来源:石家庄学车网 http://www.0311xc.net
石家庄驾校网提示:对于消费者,买车还要考虑“保值”。
对于消费者,买车还要考虑“保值”,看油耗先看车重,买车似乎正成为一件颇让人费神的事情。一方面各汽车厂商的新车型推出速度明显加快,让人眼花缭乱;另一方面,厂商似乎也比以往“淡定”许多,估计是“久降不灵”之后,厂商也不再“逢夏必降”了。
看油耗先看车重
最新的一项针对消费者的买车调查显示,价格、油耗、品牌、配置、外观和动力性,成为购买小型车考虑的六个首要因素。
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,尤其是日前发改委公布了407款车型的综合油耗数据,虽然这个数据只是作为一个未必可信的参考值(许多媒体已经提出质疑),与实际油耗数据仍有很大出入。但油耗总还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。有驾驶常识的人都明白,一部车的省油程度除去与驾驶技术主观因素密切相关外,还受到自重大小,车内电气化配置,发动机以及路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。油耗因素必须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,才能找到成本与性能的最佳契合点。
如1.6l的东风标致206与千里马同以百公里7.1l的油耗并列这个排量的第一,但与之相对的,这两款车型整车质量分别只有1070kg与1046kg。而同为1.6l排量的比亚迪f3,伊兰特,凯越这三款比较有代表性的车型,整车自重都在1200kg以上,相对应的油耗自然也稍多。其实,在消费者的购买思维中,整车自重是一个经常被忽略却是非常重要的指标,整车自重会影响到驾驶的平稳性和安全性,另外,有乘坐体验的人也明白,很“沉”的车乘坐的舒适性非常明显。
其实在目前发动机,底盘技术都已经成熟的条件下,整车自重直接与车型大小挂钩。以比亚迪f3来说,宽1705mm,高1490mm,长4533mm,轴距2600mm的空间数据极为出色,时尚大气的外观成为其亮点之一,加上其稳重的车身,高速驾驶下表现非常稳定,应该算综合表现不错的自主品牌车型。
当然,车的自重同样必须结合动力来做客观评判。在相似的车身自重下,伊兰特和凯越在动力输出方面还是较比亚迪略胜一酬,但考虑到3-4万的购买成本差,不同消费者有不同的判断。而在相似价位上,新上市的另一款自主品牌和比亚迪f3一样采用的是成熟的三菱4g18发送机,但骏捷1390kg的“超重”身材,其在动力方面表现就显得单薄了。
买车还要考虑“保值”
许多人都知道,买车需要全面考虑购买成本与保养成本。但如何用“保值”的标准来买车,许多消费者现在还处于启蒙阶段。
对于厂家来说,“保值”主要是稳定的价格体系;对于消费者来说,“保值”包括产品的初始定价和“二手车残值”。厂家在销售过程中,往往通过明降或者暗降的手段来达到促销的目的,优惠对于即将买车的消费者自然是一个好消息,但对于早期购买的消费者,就产生了一个隐性成本。厂家最佳的价格策略应该是“低开平走”,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。消费者在选择品牌的时候,对初定价格明显偏高,或者,价格表现很不稳定的厂家,应该有些警惕。
在自主品牌新车型中,能做到这点的并不多。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f3,按照其官方说法,比亚迪将分省上市的“精准营销”策略所节省下来的成本,转化为价格优势,f3舒适型7.98万的初定价格很让同行大为震惊,其在同等配置的车型中优势明显。而一步到位的定价方式也让f3保持了价格的相对稳定,自主品牌中能够掌握如此价格策略的厂家并不多。而对于消费者来讲,也在最大程度上减小了保值成本产生的风险。
既然是众多因素相互制约,那么在购车过程中,就不能过分追求某一项指标,需要考虑清楚自己购车的目的与需求,综合判断,找到性价之间的最佳契合点。在茫茫车海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坐骑。